华人华商
+

大洋彼岸的历史搜寻者:陈李眷慈

作者:黄红英    来源:中外要闻通讯社CNW    阅读:12554


大洋彼岸的历史搜寻者:陈李眷慈

(图)陈李眷慈(Joyce Chan),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11月25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Alameda county。现为中美海交史、美国华人历史研究员,美国梁文渭基金董事。


2017年12月,首次见到陈李眷慈。当时,应知名华人作家刘荒田先生邀请,与来自中国南方日报记者孙嘉琳一同造访她的家:座落于旧金山著名的国际旅游点——渔人码头旁的住宅区内。

她的家明亮宽敞,别致舒适。客厅的全景落地玻璃外,是碧波荡漾的旧金山海湾,连接着太平洋。休闲着装的陈李眷慈,面带微笑,举止优雅,谈吐清晰,思维敏捷。一位70岁的老人,仿如50多岁的邻家大姐,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华夏血脉,根结情深

看到陈李眷慈名片上写着:美国华人历史研究员。内心好奇,问:这是什么类型的机构呢?有专项基金支持吗?

因为,研究华人历史,需到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追溯历史事件,考证历史资料,所需经费不少。

她呵呵笑说: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基金支持,一切自己负责。研究华人历史,只是因为个人兴趣。

“是啊,此次我们追踪报道美国另一件大海难——?日本?号邮轮沉沒专题,就是在Joyce的研究与帮助下, 才获得了史料。此次我们采访团队从中国到美国进行专题报道,专程到旧金山, 也是为了感谢她。”南方日报记者孙嘉琳介绍。

深入交流后,才了解到这位会说广东话,但不怎么认识汉字,不太会说普通话的美国“ABC”(ABC是中国人对英语国家出生并在英语社会和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华人后裔的称呼),祖籍广东台山。

她没有系统学过中文,流利广东话源于父母。她对中国文化,却有着独特情结。特别是其母亲对于中国文化的深深喜爱与保留,使陈李眷慈深受影响。她回忆儿时,母亲一直坚持并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不太热衷学习英语,常给孩子们讲述与中国相关的文化与故事。并引导他们保留中国传统文化,遵守中国节日传统习俗。如大年三十全家要一起相聚吃团年饭,家里要大扫除、所有人要洗浴穿新衣、大年初一不说不吉利的话等。

在母亲影响下,陈李眷慈婚后也引导自己的孩子们,保留对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的遵守。至今,同样与她一样身为“ABC”的两位儿子Jonathan 和 Ryan ,还自觉地保持着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大洋彼岸的历史搜寻者:陈李眷慈

(图)陈李眷慈与她的两位孙辈Abi和Rory


      投身社会事务,促进美中文化交流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陈李眷慈很少与中国联络。但成年后的她,却对父母曾生活过的故土,充满期盼。在父母影响下,陈李眷慈成长为一位勤奋努力、热情善良、品学兼优的女性。

学而有成后,陈李眷慈进入太平洋电力公司(PG&E)工作。她在公司工作了32年,分别任职资深合同管理员、多元化供应商顾问、地震改造项目管理师、土地规划分析师等多个工作职位。工作期间,她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UC Berkeley修完了自己的专业课程。工作之余,她热心社会事业,获多项表彰。而其中获得的“开拓者奖”(the Mielke Award),这是美国中国历史学会颁给热心于中国历史研究、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并作出贡献的人。

2003年,陈李眷慈与前英特尔公司高层Alan Wong(黄肇熙,后成为中美英语培训项目评审主任)以及富国银行高管等共同创办了Corporate Asian American Employees Network (CAAEN)(美国亚裔雇员网络平台),为在美的亚裔员工提供指导与服务,维护权益等。2004年,陈李眷慈从PG&E退休,开始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了各项社会工作。在CAAEN,他们创建了连接企业、社会机构与教育部门的亚裔美国资源网络合作小组,主要使命是通过网络,让许多人分享或获得更多的工作实践与合作机会,帮助在美亚裔职员获得多元化的职业指导与社会服务,形成了一个员工、公司和社区服务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平台。

2005年,陈李眷慈兼任梁文渭基金(Leong Man Way Foundation Funds)执行董事、主任。梁文渭为中山籍的美国华人,他创办的基金会,主要为从中国到美国学习英语、了解历史的中国教师提供学习项目、培训计划、经费以及签证手续等各类事项的帮助。因为开展这个计划,使陈李眷慈有了更多前往中国的机会。也从此让心中那份对中国的期盼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许多海外华人的心中,中国和美国,都是自己的国家,都是自己的大家庭。中国是娘家,而美国是婆家。陈李眷慈亦有着这样的情结。虽然无在中国生活过,但总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深切地关注着。

为推进梁文渭基金会的项目,陈李眷慈开始不知疲倦地多次前往中国,寻找、帮助符合要求的教师到美国学习。2007年,作为中美学习计划的推动者与传递者,她到了广东中山市,为与一位合适的教师面谈,她一个人在酒店等了三天。刚开始推进学习资助计划时,由于类似的短期学习项目在中美之间较少,因此在签证事项上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陈李眷慈与Alan Wong等不断地与美国移民局、中国教育部门沟通,与社会各方联络,终于解决了学习签证。2007年,首批20名中国教师抵达美国旧金山,并按计划完成学习。该项目一直沿续至今。


史海搜寻,华人是历史重要组成

美国的务实文化,在陈李眷慈身上体现无遗。无论做任何社会工作,她不在意任何形式,也不讲排场,而是实实在在去做事,帮助有需要的人。她骨子里有着一股韧劲,只要立志要完成的事,一年二年,甚至十年以上,她会坚持不懈,契而不舍。

热心中美文化交流的同时,陈李眷慈对许多不为人知的美国华人历史事件也在孜孜不倦的追寻着。她的一位朋友,专门研究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历史的历史学家、作家华施(Robert Wells)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以及海事资料中搜索史料,撰写了一本记叙翔实、描写生动的非虚构著作《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从未披露的赴美中国移民最大灾难故事》,详实地发掘与记录了一场悲惨的海难。

大洋彼岸的历史搜寻者:陈李眷慈

(图)陈李眷慈与美国华人历史学家、作家华施(Robert Wells)


1874年11月,曾被马克·吐温称为“完美的船舶宫殿”的美国太平洋邮轮公司属下“日本”号客轮从旧金山出发,航行26天后在横滨港停泊添加煤,并在12月10日驶往香港。12月17日深夜,当“日本”号行驶至距离香港只有数小时航程的海域时发生意外,因煤堆起火无法扑救,轮船沉没。这次海难,生还者仅151人,另有391名华人乘客失踪。据史料记载,当时船上共载557人,包括船员128人,乘客429人。

据华施调查,当时“日本”号乘客中,华人乘客有425人,这其中,大部分为广东籍的华工。而据现有可靠史料记载,当时幸存的100多人中,有34名华人。其中有4位姓氏分别为Ng(姓吴)、Chaw(姓赵或曹)、Leong(姓梁)和Long(姓王、黄或汪),可以为江门五邑的台山人或开平人。

当时海难发生后,由于华人的国际社会地位并不被重视,以及华人大多有“衣锦还乡”的意识,在海难中生还的华人,不愿意公开自己所遭遇的事故,以致并无留下太多的史料。为寻找生还者后人,让历史记录重新延续与展现,陈李眷慈亲自往旧金山、华盛顿等各地博物馆与海事相关部门等寻找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她碾转中国广东的广州、中山、江门和香港等地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心与相关博物馆等,并在相关媒体上不断呼吁,不放过一丝线索。目前,此事还在推进中。

大洋彼岸的历史搜寻者:陈李眷慈

(图) 美国星岛日报报道陈李眷慈对“日本” 号沉船事件的追寻


苦苦追寻,记录历史

陈李眷慈认为:纵观华人移居海外历史,历经千辛万难。中国的华侨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勤劳善良的华人,在海外安居乐业并在国际获得了非凡成就。华人历史,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与寻找华人历史,让历史永恒地记载。也让国际社会了解,华夏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在美华人郑浩华是陈李眷慈的一位朋友,有次谈起自己的父亲郑豪,说他有可能是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医生执照的中国人。这消息引起了陈李眷慈的极大关注。

2001年,陈李眷慈开始了追寻郑豪史料的工作。她跑遍了旧金山的各类历史博物馆、图书馆,飞往夏威夷、纽约等地寻找重要的史料,甚至联络挪威等相关国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李眷慈与郑浩华一起并肩作战,研究了大量史料后证实: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豪在加州考取了行医执照(Medical License),成为在美国获得执业许可的首位华人。

1897年,美国法规对进口腊肠进行分级制度管理,指中国腊肠由瘦肥肉混合制作,被纳入征收关税的级别,而从意大利进口的腊肠则可以免税。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肉类检查法案,所有进口肉类食品必须要有合法的检验官签名的证书才有效。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肉类检测制度,中国肉类食品制造商的产品出口大受打击。1908年,美国国务卿写信给中国(清朝驻美)大使伍庭芳,同意郑豪医学资格和委任郑豪为中国肉类对美出口的总检验官的消息通知海关各有关部门等文献资料,并在当年中华总商会的努力抗争下,促使美国政府解除了对中国腊肠入口禁令。1909年7月,郑豪受中国政府委托,成为中国代表,前往挪威参加国际麻风病研讨会,成为推动国际卫生事业的首位中国人。

历经十年追寻与研究,郑豪事迹被整理出版,填补了历史空白,使沉寂了100多年的优秀华人医生故事,得以完整地记录,成为历史厚重的一页。

类似历史事件还有许多,如在1906年地震中勇敢、主动参与拯救工作的中国船员林新,美国铁路华工事件追索等。但陈李眷慈的历史兴趣与研究,并非只限华人,只要接触到鲜为人知的故事,陈李眷慈就会着魔般地寻找史料。如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的好友、著名女医生Annie Lyle的故事等。

在追索不同历史事件过程中,陈李眷慈得到了许多不同国家和族裔朋友的帮助。她说:国际上,常听到华人插队、不守秩序、有失公德等负面新闻,自己在生活中,也目睹了一些华人的不当言行,但那只是一部分。更多华人在居住国遵纪守法,自力更生,并获得了国际的尊重。身为华裔,我以此为荣。中华民族遍布全世界,并得以安居乐业,正是他们努力奋斗,并热心回报社会,融入当地的良好见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形容陈李眷慈自发研究华人历史,补充历史空白的“终生事业”,恰如其分。陈李眷慈让许多历史重现,让优秀华人事迹得以传播,让优秀中华文化得以弘扬。相信有天,历史也会记录这个名字:陈李眷慈Joyce Chan。

大洋彼岸的历史搜寻者:陈李眷慈

(图)郑豪事迹重现,从此被历史记录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日本华商网|为在日华人提供全方位的资讯冀ICP备09032856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